加快打造“水运上的湖北”,助力全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建设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加快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明确了总体要求和目标,提出了四大任务、14项具体工作以及三大保障措施,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湖北推进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聚势突破,湖北水运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围绕打造“水运上的湖北”,采取系列措施,大力推进高等级航道提级、港口资源整合、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一)水运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多次就全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港航业高质量发展、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湖北段工程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省委书记王忠林明确要求,加快打造“水运上的湖北”,积极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水运资源优势愈发凸显。全省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2213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国家规划的36个内河主要港口中湖北有5个。港口吞吐能力5.9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608万标箱,均居长江中上游第1位。全省共有8个一类、2个二类水运开放口岸,拥有48条跨境运输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2个城市。全省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水运完成。
(三)水运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全省完成港口吞吐量7.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60.66万标箱。黄石港吞吐量首次破亿吨,全省亿吨大港数量达到4个,位居长江中上游第一。全省共创建8个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8个一类水运开放口岸港区。2024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实现24.86万标箱,同比增长41.6%,位居全国第一。
二、直面短板,打造水运强省仍需加压奋进
近年来,湖北内河水运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主骨架航道不畅。目前长江干线武汉以下可常年通行10000吨级以上船舶,宜昌至武汉段常年通行3000吨级船舶,荆江航道二期整治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建设后将有力改善中游通航条件。汉江航道“卡脖子”。兴隆枢纽船闸通航保证率不高,丹江口、王甫洲枢纽通航设施均只有300吨级,严重制约了航运功能的发挥。
(二)港口服务功能不强。资源整合亟待进一步推进。全省国有港口资源基本整合到位,但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运营港口积极性高涨,需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推进全省港口“一盘棋”发展。港口能级与航道等级匹配不够。武汉以下常年可通航万吨级船舶,但大多数已建的码头等级为5000吨级及以下,难以满足大型船舶停靠需求。汉江港口建设较为滞后。仅有襄阳、钟祥、沙洋具备装卸效率较高的码头,滚装车、集装箱、危险品等专用码头基本还是空白。
(三)多式联运水平不高。示范项目铁路衔接不畅。部分地方铁路未融入国铁体系,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转运环节多、成本高。联运主体规模偏小。全省水路运输年营运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占比较小,且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专业化船舶偏少。新能源运输船舶等尚处在起步阶段。
三、强化担当,奋力打造“水运上的湖北”
我厅将贯彻落实《行动方案》有关要求,奋力打造全国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湖北样板,实现由“水网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
(一)聚焦畅通大通道,全面提升航道保障能力。
一是畅通长江黄金水道。配合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配合加快宜昌至武汉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实现5000吨级船舶常年通航。二是加快推进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建设。构建以“汉江—江汉运河—长江—湘江”为轴线的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向北畅通汉江、唐白河,向南抓住平陆运河、湘江航道建设契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三是织密“干支联通”航道网。依托湖北江汉平原水网密布的天然优势,加快提升汉北河、浰河、蛮河、松西河等支流航道通过能力,形成联通长江、汉江主动脉的支流航道“毛细血管”网。
(二)聚焦构建大枢纽,强化港口枢纽服务功能。
一是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高标准制定港口布局规划,建设“一核心、四枢纽”港口群,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进一步推动港口码头改造升级。拓展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等港口功能,加大码头改造升级力度,提高服务大型江海运输船舶能力。三是进一步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港口建设与城镇发展全方位融合,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港产城融合特色片区。
(三)聚焦强化大联运,推进水路运输降本增效。
一是有效推动水路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引导推动大宗货物向水运有序转移,实现全省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率15%以上。优化扶持政策,引导航运企业积极调整运力结构,开辟沿江捎带新业务。二是积极巩固拓展对外贸易服务航线。加强中欧班列(长江号)与汉亚直航衔接,拓展武汉至上海、宁波等江海联运航线;开辟武汉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等国内沿海港口航线;积极发展武汉至韩国、日本、俄罗斯、越南、印尼的近洋航线。三是加快打通水铁联运堵点难点。推进疏港铁路、公路建设,加快解决重点港区与铁路衔接问题。支持各地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模式,实现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顺畅衔接。
(四)聚焦推动大转型,加快智能绿色水运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绿色航运。支持船舶企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场景。大力发展LNG船舶、电动船等新能源船舶,建造一批适合旅游线路的全电池动力游轮。二是积极发展智慧航运。加快推进武汉阳逻二期、荆州盐卡新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打造智慧示范港口。完善汉江、江汉运河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图系统,健全全景式航运监测平台,提升航运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三是加快水路交通数字化转型。全力争取纳入国家交通数字化转型试点省份,依托“云上多联”,搭建全省供应链综合服务和多式联运支撑平台,引导供应链物流企业上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