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2-13894 | 发布日期 | 2022-03-25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处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无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近日,市人民政府研究批复了《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目的
为推动国家和省关于交通运输重大战略落实,加快构建武汉市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制定本规划。《规划》是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的顶层规划,是指导交通建设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对交通运输相关行业规划、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框架结构
《规划》由7个部分构成,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至第三3个部分,主要阐述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总体要求。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四至第六3个部分,主要阐述重点任务。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七部分,主要阐述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坚持做强腹地、带活周边、辐射全国、联通世界,建设大通道、大枢纽、大体系,推动交通国际化、一体化、生态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汉当好先行。
四、目标体系
《规划》提出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形成“12255”(一城、两圈、两通道、五枢纽、五体系)目标任务体系。
到2035年远景目标任务为“一城、两圈”,即基本建成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武汉建设。
到2025年近期目标任务为“两通道、五枢纽、五体系”,促进两条综合运输大通道(中部陆海大通道、航空运输大通道)内畅外联,推进五大综合交通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航空客货运门户双枢纽、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一体融合,推动五大市域交通运输体系(公众出行、城市配送、绿色交通、数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
五、重点任务
(一)构筑内陆开放综合运输大通道(两通道)
做强多向拓展、内畅外联的中部陆海大通道,构建链接全球、覆盖广泛的航空客货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打造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
1.建设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加快提升中欧班列(武汉)跨境通达与集散服务能力,继续加强西向、北向通道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南向通道,发挥水铁联运优势,完善国际通道体系,构建形成联通欧洲、覆盖中亚、衔接日韩、连接东盟的中部陆海国际大通道。到2025年,形成“四向十通道”陆海国际通道网络,集装箱铁水联运能力达到210万标箱。
2.构建链接全球航空运输大通道。强化通达全球的国际客运航线网络,构建覆盖广泛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提升国际航空运输专业服务水平。到2025年,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数达80条。
(二)打造一体融合综合交通大枢纽(五枢纽)
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与城市发展的协同联动水平,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3.增强铁路枢纽功能。建设“超米字型”高铁网,打造“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完善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0公里,建成铁路客货运双枢纽。
4.推进公路枢纽建设。强化城市圈高速公路直联直通,加快普通国省道提质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公路养护管理提质增效,建设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到202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建成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
5.提升港口枢纽能级。优化区域航道网络布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部地区枢纽港。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打造以阳逻港为核心的中部地区枢纽港。
6.打造空港门户枢纽。提升天河机场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大力建设武汉临空经济区,打造航空客货运“双枢纽”体系。到2025年,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2万吨,加快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7.建设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完善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国际运输邮路,提升枢纽开放功能。到2025年,邮件快件业务量达到27亿件、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100%,武汉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开放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运输体系(五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推动运输服务便利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逐步实现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双提升。
8.健全高品质公众出行体系。打造“轨道上的武汉”,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完善多样化出行服务。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分担率超过62%。
9.健全高效率城市配送体系。构建三级城市配送网络,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10.健全高效能绿色交通体系。持续推进运输结构优化,提升运输装备清洁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到2025年,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应急车辆除外)100%,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下降率5%。
11.健全高层次数字交通体系。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提升智慧交通服务能力,推动交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形成累计500公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达99%。
12.健全高水平交通治理体系。完善综合交通协同管理机制,优化交通信用体系,加强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到2025年,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20%。
六、保障措施
强化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实施管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