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004号提案的答复
|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2-27448 | 发布日期 | 2022-09-27 |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2〕136号 |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推动武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建议
该提案从发展枢纽经济的角度提出的建议,主题鲜明、观点独到,为将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具有建设性作用。
武汉市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十分显著。近年来,我局大力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为全国唯一入选交通强国试点的副省级城市,同时,正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推动武汉枢纽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综合立体、布局合理的交通枢纽。聚焦水港、陆港、空港、邮政枢纽建设,大力提升枢纽功能。一是深入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阳逻港集中查验中心今年4月建成投运,阳逻港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开通试运营,海关监管区完成验收并取得内外贸同船运输资质。二是扎实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会同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印发《武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汉欧国际物流园项目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开工。三是协同鄂州研究完善空港型枢纽建设方案,积极对接申报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天河机场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机场第三跑道工程6月正式开工,保税物流中心(B型)增加货运站等相关设施。四是加快发展邮政快递枢纽,武汉航空邮件处理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预计年内正式开工;“快递进村”工程全面推进,发挥江夏区金口街邮快合作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邮快合作示范站点。
二是加快打造便捷联程、高效联运的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枢纽间、枢纽与集疏运体系、枢纽内多种运输方式一体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枢纽间硬连接,京港澳高速公路鄂豫界至军山段改扩建工程4月开工建设,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中洲至北湖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二是一批区域路网项目开工建设,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分标段实施推进中;新洲区临港大道(光谷长江大桥)、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强化南向对接东湖高新及光谷科创大走廊。三是加快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指导阳逻港水铁联运二期申报国家第四批示范工程,做好部级审核组实地审核有关工作;组织推荐汉口北多式联运物流港、顺丰华中电商产业园项目申报创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圈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武汉至鄂州段、武汉硚口至孝感高速公路二期、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汉至河口段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6月共完成投资约38亿元,项目进入收尾冲刺阶段。五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全程运输一体化组织,支持港口集团“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一单制”服务模式,累计开辟多式联运线路35条,累计吞吐量20万TEU,在长江流域保持领跑地位。
三是加快发展陆海统筹、链接全球的国际通道。着力做强陆海统筹、多向拓展的中部陆海大通道,构建连接全球、覆盖广泛的航空国际大通道。一是拓展近洋直航网络,稳定运行武汉至日韩近洋直航航线,一季度中日韩直达航线累计运输14班、6046TEU,同比增长86%;2艘直航船舶开工建造,预计2023年春季完成交付,进一步充实日韩直航运力;积极推进日韩-武汉-欧洲/蒙古国际中转线路,一季度运输3班次、278TEU。二是推进中欧班列改革发展,启动全省班列统一品牌“长江号”运作,上半年累计发运281列、2.3万TEU,较去年同期增长64%,有力地保障了全省进出口货物贸易通道畅通;支持班列多向拓展,不断丰富运输网络,谋划开通了跨里海、黑海至德国的铁海铁海铁多式联运线路、经俄罗斯跨波罗的海至德国的铁海铁多式联运线路,成功实现了中老铁路货运线路双向畅通。三是加速织密航空航线网络,结合疫情发展情况,动态调整航线开行计划,上半年新开通国际及地区全货运航线3条、客改货航线1条,恢复国际客运航线1条。
四是加快完善内畅外联、干支衔接的运输网络。引导我市国家物流枢纽强化与国内主要城市群枢纽合作,构建国内物流干线通道网络。一是发挥长江中游核心枢纽作用,做好上下游港口中转服务,5月,宜昌港、荆州港共始发33个航次,始发箱量3143TEU,挂靠箱量1369TEU;到达武汉港共25个航次,到达箱量3615TEU。二是强化至国内重点城市“米”字形货运班列网络,今年以来,大连方向班列已开行21列,广州方向班列已开行296列,上海方向“点到点”班列已开行85列。三是进一步加密至国内干线城市航班频次,今年上半年新开至营口、泸沽湖、延吉、安康、菏泽等国内航线,截至目前,国内航线通达国内 114个城市。
五是加快发展融合创新、特色鲜明的临港(站)产业。强化枢纽与区域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一是着力发展临港产业,新洲区阳逻保税区不断拓展新业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区港联动+分类监管”业务模式,实现园区内理货一站式服务。2021年,阳逻保税园入园企业达86家,园区实现进出口货值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跨境电商1210/9710/9810等新业务常态化运营,全年完成货值602.77万美元。二是完善陆港产业招商布局,综保区东西湖园区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国际通道和窗口平台集聚优势,加快推动适铁产业发展,2021年,东西湖区成功签约落户恒丰集团,首创综保区内保税加工业务实体投资,并成功引进沃尔沃整车进口项目,截至今年3年累计完成1653台,通关货值达到4.3亿元。三是发挥空港枢纽带动作用,黄陂区加快推进天河航空港及临空经济示范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建设,以做大“汉交会”、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平台为抓手,引进、培育2个以上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发挥航空口岸功能,出台奖励政策吸引菜鸟、普洛斯、顺丰等物流企业将总部迁入,助推空港物流板块由大变强。
六是加快优化便捷顺畅、服务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造有竞争力的功能平台,提升资源集聚承载能力。一是着力建平台,引资源,抓增量,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新突破。四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相继落地,加快形成外贸增长新动力。全市服务进出口规模稳居中部第一,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占全省比重超过80%。今年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额826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出口“开门红”。二是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创新开展校友招商、新民营经济招商、海外招商、央企招商,组建市投资促进中心,掀起一轮轮招商引资新热潮。霍尼韦尔全球首个新兴市场总部、路特斯科技全球总部等一批重大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武汉。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8家,同比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2.5%。三是开放平台功能渐趋完善,全市已获批武汉港水运口岸、天河机场航空口岸、武汉铁路中心站铁路口岸等3个国家一类口岸,拥有9类13个进境商品指定监管场地及进口口岸。自贸区武汉片区建成全市重要开放窗口,累计形成238项制度创新成果。综保区功能不断完善,业态不断丰富,进出口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21年东湖综保区获评全国双A类综保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