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0029号提案的答复
|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3-24470 | 发布日期 | 2023-09-15 |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3〕123号 |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一、关于整合优势资源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推进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发展。谋划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的直联直通直达。打造以武汉为核心,武鄂黄黄、汉孝、武咸、武仙四条城镇发展轴带,构建相邻城市1小时直达的高速物流圈。完善与邻近的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城市群的快速分拨网络,形成周边区域城市群半日达的物流圈。完善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功能,引导物流园区(中心)提档升级。
(二)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武汉港扩大开放的花山、汉南、金口3个港区口岸设施于2021年全部建设完成,顺利通过省口岸办预验收并向国家口岸办申请正式验收,预计年内可通过。阳逻港三期取得外贸箱作业资质,新开通武汉-俄罗斯江海直航航线,武汉-日本、韩国江海直达航线实现每周一班稳定运行。
(三)完善国际多式联运体系。近年来,依托武汉铁路中心站铁路口岸通道和资源优势,汉欧国际先后开辟“日本-武汉-欧洲/蒙古国”多式联运、“韩国-武汉-欧洲”双向、“欧洲-武汉-香港”等五条中转贸易通道,有效整合武汉铁路、水运、口岸等资源,为建设中部强大市场和内陆开放高地提供支撑,助力武汉加快形成国际物流中转新枢纽。阳逻国际港铁水联运二期实现稳定运行,具备50万标箱/年铁水联运作业能力,已开通武汉-西安、贵州、成都等3条铁水联运线路,月均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万标箱,水运与铁路运输实现“无缝对接”。
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武汉港扩大开放一类水运口岸验收工作,全力支持武汉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支持天河国际机场加快恢复和增开国际客运航线,提升武汉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口岸运营企业拓展国际物流线路和开辟国际贸易中转新通道,为我市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聚焦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编制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整体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规划管理,印发《武汉市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实施方案(2012-2025)》。从顶层设计上强化规划统筹、规划引导功能,印发《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为主题,提效率、降成本为主线,优化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和发展多式联运为关键,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和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重点,建立完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组织开展《武汉市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年)》编制工作,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促进物流通道、枢纽、产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运行体系,强化提升武汉在全国物流网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打造全国性商贸物流中心。以天河国际空港和花湖国际空港共同承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汉口北国际商贸城承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天河国际空港依托天河机场、汉口北国际商贸城、滠口货场及编组站,环后湖形成“一港三区”空间结构,打造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引领区、全国一流商贸物流平台。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二期、汉欧国际物流园等重大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顺丰总部和智慧物流园项目等物流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和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申建工作;围绕水铁联运二期项目实现规范化运营的目标,推动主体工程、配套设施完善及项目运营;推进汉口北多式联运物流港、顺丰华中电商产业园申报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三、关于聚焦重点产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培育物流骨干企业。截至目前,全市A级物流企业累计达412家,稳居全国首位,其中,5A级企业20家,高居中部城市首位,全国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上海。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全国物流企业 50 强中,武汉占据 2席,总部经济渐具规模。长飞光纤、九州通、港发集团、中百控股等 4 家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长江新丝路、物易云通等创新型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二)推进物流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物流建设完成投资75.41亿元(其中,38个物流项目建设完成投资50.39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27亿元,物流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1.75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6.49%,超时序6.49个百分点。其中,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武汉汉欧国际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三)落实企业补助政策。截至目前,积极落实湖北省支持公路货物运输业发展奖补政策,向省交通运输厅申报符合奖补条件公路货远企业129 家(其中2023年度首次纳规企业116家,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全省排名前50位路货运企业13家),预计获得省级奖补资金1900 万元。
下一步,将瞄准“五类500强”、 全球物流100强,在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总部。积极承接中国医药、中国诚通等央企物流在汉设立物流总部,推动中远海集团区域总部、全球数据处理中心落户武汉。形成“全产业链”服务的物流企业群。支持汽车物流、医药流通、冷链物流、化工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物流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与现代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为支撑,促进物流业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引进培育专业货代企业。加大对大型国际货代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形成专业货代商队伍。鼓励货代企业与物流枢纽、长江航运、远洋航运、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提供全程一体化组织服务。
四、关于供应链立体化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发展。依托武汉国际贸易城、滠口铁路物流基地、湖北交投多式联运物流港、玉湖冷链(武汉)交易中心等核心设施、各类商贸供应链信息平台,以及辐射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网络,开展面向跨境电商、纺织服装、小商品流通、大宗物资、冷链食品为主的供应链集成服务。
(二)支持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新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5家,示范项目、平台8个,依迅北斗、湖北迈睿达等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湖北九州、武汉制信科技等综合供应链平台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配合省政府组建华纺供应链公司,搭建信息集成平台、交易撮合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全省服装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有效整合,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积极对接楚象集团、国控集团等供应链龙头企业,解决企业难点、诉求,推动供应链物流服务降本增效。
(三)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 6097.13亿元;汉融通平台入驻交通运输类企业949户,对交通运输类企业纾困贴息2416.38万元,惠及交通运输类中小微企业550户。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宣传和申报辅导,加大物流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近3年共有51家物流企业通过高企认定,并获得市、区两级补贴资金。
(五)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围绕做优出海航线、做大联运线路、做强中转航线、做实上游航线等4个方面,形成9项政策措施,已会同市财政局印发实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航运航线补贴办法》;围绕提升枢纽能级、拓展通道能力、强化产业物流质效、完善民生物流品质、提升主体实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支撑等8个方面形成44项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武汉市加快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下一步,将推动龙头供应链物流企业融入全市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制造业、商贸业、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与物流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不断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发展,用好金融招商引资政策。加强金融机构同交通、物流企业信息共享,促进金融新业态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高企认定奖励政策, 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
五、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降低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支持技术研发创新。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物流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基于自主导航的多机协同智能 AGV 关键技术研究、基于 AGV 的订单拣选问题模型与算法研究、面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数字物流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数字栾生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平台关键技术研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场景融合应用项目研究。
(二)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今年以来,围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重点领域征集认定了 20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和146个优秀应用场景,补贴资金1811.75万元。将仓储配送、物流管理等纳入工业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范畴,开展咨询诊断服务3000余家次。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5G智慧港口正加快建设,无人驾驶集卡、铁路和堆场轨道吊自动化远程操控、火车自动定位、岸桥智能理货等技术不断应用,实现了码头和铁路堆场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和货物在港内不同运输方式间高效转换。
(三)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长飞光纤、九州通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创新发展;承担工信部组织的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项目,积极推进千里马机械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机械绿色供应链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鼓励物流企业吸纳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技术在汉就地转化,落实企业吸纳技术补贴政策,提升企业在AGV、智能分拣、智能仓库等新技术、新设备上的研发能力。持续推动场景应用,在智能仓储、智能配送、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场景全面融合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