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40370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4-19457 | 发布日期 | 2024-08-22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4〕125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武汉申请“科技物流之都”的建议
一、强化规划统筹和政策支持
2022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向社会公开解读;2023年3月,我局起草并报请市政府审议印发《武汉市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上述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数字技术等科技技术在物流领域融合力度,提升武汉都市圈物流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2023年,《武汉市加快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始实施,鼓励企业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上投入。对被认定为全国5A级、4A级物流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提升等级的企业,给予补差奖励;推动传统货运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区以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楼宇经济为依托,开展网络货运平台代开发票试点,统筹平台税收贡献和政府财力,对符合规定的实施运营主体给予相应奖励。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物流企业品牌,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运输、网络货运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来汉布局并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物流市场主体量质齐增。截至2024年 6 月,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438家,数量全国第一;5A级企业达 22 家,稳居中部第 1;拥有总部型物流企业 15 家,湖北交投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 2 家企业入围“2022 年度中国物流企业 50 强”,物流总部企业集聚发展有力助推行业发展壮大。
二、夯实区位优势
武汉综合交通比较优势显著,是全国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大型国际门户枢纽,也是唯一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省会城市,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显得尤其重要。
(一)开展枢纽提升行动,以强枢纽促进“财聚集”。强化枢纽集聚,将天河机场、阳逻港和吴家山铁路基地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强化枢纽衔接,高效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持续推动阳逻港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等项目。推进枢纽零距离换乘,加快实施轨道交通20号线等项目,促进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四网融合”。
(二)开展通道拓展行动,以大通道促进“货出去”。推动航空“双枢纽”通道共建。推动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协同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恢复巴黎、阿布扎比等洲际航线,逐步形成“东西呼应”的赴美通道、“独立成环”的赴俄通道、“两点互动”的赴欧通道以及中东转机的赴非通道。建设畅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成渝地区4极的快线网络体系,持续加密至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航线。
构建“四向十通道”的中部陆海大通道。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近洋直航,做强出海主通道;向西依托中欧班列,巩固直达欧洲的铁路干线;向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布局连接东盟的铁海联运通道;向北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动江海铁联运常态化运行。
(三)开展动能提升行动,以高动能促进“活起来”。夯实政策支持。提前组织“十五五”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全流程跟踪服务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申报。整合航空、航运、物流业发展等支持政策,强化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提高政策执行精准度和项目实施效果。
加快产业发展。吸引全球物流百强、中国物流50强和货代百强等企业落户,支持汽车、医药、冷链等领域骨干物流企业补链强链延链,打造全国性供应链物流组织中心,确保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进一步站稳国民经济支柱地位。
三、推动科技物流融合
(一)加强数字经济统筹谋划。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市人大开展数字经济专题询问,市政协就人工智能产业开展专项调研,形成“1+N”政策体系。发挥市经信局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定期调度重点工作,持续加强对各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建立全市数字经济评估试行体系并开展试评估。夯实智库支撑,依托中国信通院组建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就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算力设施布局、数字经济产业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二)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支持包括数字技术公司、智能技术公司等科技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2023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53万家,数量实现突破性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25万家,同比增长44%。实施“育苗计划”“跃升计划”“瞪羚计划”和“引领计划”等,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为科技物流的发展提供持续、优化的技术支持。
(三)推广科技物流技术成果。鼓励各区聚焦区内优势行业领域,对相关的转化对接成果、示范推广成果与技术需求进行推广,开展精准对接,让科技成果跟投资融合,促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成果转化。今年以来,市区已举办“武创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31场,其中,与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领域相关活动共计9场,发布相关路演成果或需求共计32个。后续将对发布的路演成果或需求进行进一步跟踪,并切实提供条件,做好服务。
(四)推动科技物流应用。一是鼓励各区积极开放数字化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科技物流相关应用场景。发布场景应用开放清单,鼓励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放场景资源。认定一批创新成果场景应用友好单位,鼓励其提供创新成果应用机会,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品应用推广,加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积极支持物流企业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兴物流设备,提高生产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市重点物流设施加快智慧化发展,武汉车谷、光谷和武汉南部重点物流园区加快建立深度感知智能园区系统,山绿集团、九州通、良品铺子、中百等一批智能仓储集配中心加快打造,全市重点物流设施加快智慧化发展。武汉阳逻国际港、花山港完成5G基站建设投用,实现5G信号全覆盖,推进传统港口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协同推进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机坪移动装卸管理系统,有序推进在货物分拣、仓储、装卸、提取等环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设备。吴家山、滠口、大花岭、舵落口加快推动铁路物流基地智能化改造,搭建标准化货运站段评价系统平台,着力推进“城市综合智慧型配送中心”建设。
经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单位了解,当前国家部委尚无“科技物流之都”项目评选,我们将关注国家部委及相关行业动态,如有新的提升武汉形象的项目,将认真准备、积极争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