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体育bevictor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0112号提案的答复

2024-08-22 14:55 市交通运输局
索 引 号 01089065X/2024-19472 发布日期 2024-08-22
发布机构 市交通运输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武交议函〔2024〕124号
主 题 词 有 效 性 有效

关于提高现代物流数字化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关于推动物流数字化平衡充分发展的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和政策引领。2022年4月,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向社会公开解读;2023年3月,我局起草并报请市政府审议印发《武汉市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上述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我市物流设施智慧化改造进程,提升武汉都市圈物流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2023年,《武汉市加快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政规〔2023〕9号)开始实施,鼓励企业在壮大规模的同时在数字化、信息化上投入,对2023年获批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引进并达到我市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的,按照政策规定给予200万元至4000万元落户、办公用房等资金奖励补贴;对新入选全国物流50强企业的,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被认定为全国5A级、4A级物流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20万元一次性补贴。我局已组织各区完成2024年市级物流业专项资金申报资料收集工作,共收到30个申报项目申报专项资金1843.62万元,目前正在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资金申报审核工作。


二是提升农村物流数字化水平。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智能车辆、智能分拣设施、智能仓库和云仓在行业的应用。我局会同武汉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寄递企业与社区服务组织、第三方企业深度合作,增加智能快递箱投放数量,积极推广布局智能快件箱建设,截至20245月,全市共有智能快件箱9021组,智慧驿站62家,并逐步向具备条件的农村推广。20228月,市政府印发《武汉市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促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将加大乡镇中转仓及村级站点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列入财政保障范围。目前,全市共建成乡镇寄递物流共配中心81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64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快递的目标要求,并将提档升级800个农村寄递物流网点、改造升级3个以上区级共配中心作为2024年年度工作任务。

三是推进物流设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支持物流企业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兴物流设备,提高生产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市重点物流设施加快智慧化发展,武汉车谷、光谷和武汉南部重点物流园区加快建立深度感知智能园区系统,山绿集团、九州通、良品铺子、中百等一批智能仓储集配中心加快打造,全市重点物流设施加快智慧化发展。武汉阳逻国际港、花山港完成5G基站建设投用,实现5G信号全覆盖,推进传统港口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协同推进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机坪移动装卸管理系统,有序推进在货物分拣、仓储、装卸、提取等环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设备。吴家山、滠口、大花岭、舵落口加快推动铁路物流基地智能化改造,搭建标准化货运站段评价系统平台,着力推进“城市综合智慧型配送中心”建设。扎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湖北港口集团收购中国通商集团 74.81%股权,阳逻港一、二、三期实现一体化运营,同时与中远海运签订阳逻国际港运营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了阳逻港主体多元、无序竞争、“一船多挂”等问题。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原“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平台)功能不断升级迭代,获评“首届全国交通企业智慧建设创新实践标杆案例”,入选“湖北省区块链十大优秀应用案例”“武汉市线上经济重点平台”,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得到国家、省、市和行业一致认可;省港集团铁水联运一期在不断优化港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港口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中远海运铁水联运二期项目开工一年即开港运营,目前正在配合厂家对自动化系统进行调整, 进一步降低人工介入率及提升作业效率。

四是引培一批智慧物流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物流企业品牌,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运输、网络货运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来汉布局并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物流市场主体量质齐增。截止 2024年 6 月,全市 5A级企业达 22 家,稳居中部第 1,拥有总部型物流企业 15 家,湖北交投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 2 家企业入围“2022 年度中国物流企业 50 强”,物流总部企业集聚发展有力助推行业发展壮大。

二、关于推进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一是依托武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武汉市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已完成平台方案设计和报批;山绿冷链、安捷物流等城配示范企业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对城市配送业务的覆盖支撑与平台间互联互通能力不断加强。聚焦重大突发事件运力调度、救援增援、运力补偿,汇聚局应急物流各种数据、运力资源,应急物流指挥协同平台正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迭代升级,支持打造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正式发布,实现铁路、水路、公路物流、航空物流及其他基础数据等五网数据融合,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达2132户,订单交易150亿,供应链金融投放1.7亿元,数据归集总量6.01亿。武汉粮食产业链多式联运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武汉化工公共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武汉工业港智慧运营平台等专业化多式联运平台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衔接和大宗物资供应链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依托城市大脑的数据中枢和人工智能中枢,打通市直各部门、单位的数据实时汇聚和共享渠道,建成城市公共基础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开发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多场景应用。整合来自交通、商务、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以及物流企业的实时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标准化、开发共享,为物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

三、关于推动智慧物流应用场景创新的建议

一是持续搭建场景和产品对接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开放全市场景资源和机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落地及升级迭代,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发布应用场景,全年聚焦产业发展和智慧政府建设,市经信部门征集发布204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面向全市开放。开展供需对接,举办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大会,组织开展10场分行业供需对接活动,促成超200个项目对接落地。树立典型标杆,2023年打造5G+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等10个示范应用案例。市交通运输部门结合武汉综合交通运行中心(TOC)智慧物流平台模块建设,通过融合多维度的相关数据指标,采用图表、空间地图等表现形式,呈现武汉市物流发展运行现状以及对外联系概况,实现通过一个平台,可迅速了解我市物流发展全貌,明确我市物流横向纵向发展水平,助力我市物流业降本增效“突破点”,引导行业要素更优发展,实现我市物流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

二是智慧物流应用创新项目不断涌现。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武汉市涌现了一批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产业联动等方面的创新项目。湖北港口集团已经建成集生产业务协同管理、集装箱码头生产业务实时管理、集装箱场站管理、生产与设备可视化等子系统于一体的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调度、商务、费收“三位一体”集中管理。长江中游首个5G智慧港口(花山港)项目基于5G通讯技术、无轨导航定位技术、港口集装箱装卸优化理念等,成功实现了传统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的智能化。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以自动立体库、高速分拣系统、电子标签拣选系统、WMS仓储系统及TMS运输管理系统等为支撑,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医药供应链服务大平台,在供应链信息整合和创新服务方面作出积极探索。长江新丝路公司揭榜的“区块链技术在支撑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项目,搭建了底层区块链“物流链”和单据可信存储的“凭证链”,为搭建全域管理调度平台奠定了基础。

四、有关普及物流数字化转型理念的建议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围绕“965”现代产业体系,支持物流服务嵌入汽车、光电子信息、服装等重点产业链,支持企业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造重点产业链服务。2023年,《武汉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注重政府数字化转型在经济领域的牵引作用,通过数据要素化改革支撑现代物流数字化,推动交通运输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已完成东风悦享、达梦数据库、光庭信息等领军企业牵头的数字化领域联合体组建。

二是重视物流数字化相关标准。标准化是智慧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新型交通基础设施、自动驾驶与智能航运、网络货运、电子单证、快递无人机等方面的标准化需求非常强烈,2022年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聚焦交通运输智慧物流标准体系,打造一批标准实施应用典型项目,持续提升智慧物流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高质量标准供给。2023年7月,《武汉市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工作方案》印发,将加强设备更新和标准规范制定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加快推进阳逻港智慧化改造和武汉新港阳逻国际港西港区智慧港口项目实施,打造长江内河智慧港口标准项目,推动枢纽装备绿色化、标准化发展,推动标准托盘、标准物流周转箱(筐)等单元化装载器循环共用,鼓励武汉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施主体结合相关业务,联合在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在装备技术、作业程序、服务质量、电子数据交换等方面研究制定具有全国引领效果的规范标准。如支持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参与制定《药品冷链物流动作规范》国家标准,参与制定《药品阴凉箱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道路运输医药产品冷藏车功能配置要求》行业标准。

三是推动无人机、无人车试点。2021年2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5月16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市推进空天地一体化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的通知》,明确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地面配套基础设施、政策保障等2个工作组。一方面拟争取军民航单位支持,推动目前已策划5类低空试点航线的开通,并协同卫健、文旅等部门,在医疗、文旅、物流配送等领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力争年内开通10条低空试点航线,2027年开通30条无人机航线;另一方面,我市经开区、东湖高新区正在开展无人车示范应用及管理实施细则等工作。东风、京东、白犀牛、新石器、行深智能、仙途智能正与相关区进行沟通,希望在我市已开放的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及其他可行路段开展无人车应用。市联合工作组(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将积极组织相关区进行研究,鼓励先行先试,积累示范应用经验,为后续市级层面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无人车规范化示范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打印   打印   关闭 
博彩app bwin·必赢中国官网 Ladbrokes立博官网 澳门银河网上赌场 开云电子(中国)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