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30289号建议的答复
|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3-24229 | 发布日期 | 2023-09-15 |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3〕133号 |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在武鄂黄黄都市圈物流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一、我市物流数字化发展特点
一是算力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计算中心算力达到200P,超算中心高性能算力达到50P,2022年,市科技局给予计算中心、超算中心运营费用各1000万元。
二是智慧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其中,长江新丝路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是长江中游首个立足多式联运的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底,该平台全年为中国一冶、国电集团、中国外运、中建钢构、迈科集团等3000多家各类用户,提供各类供应链综合服务产品3500余条,累计实现业务订单3万条,交易货值超300亿元。此外,武汉电子口岸“单一窗口”通关功能已上线运行,武汉电子口岸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构筑武汉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模式,电子口岸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攀升。
三是智慧物流应用创新项目不断涌现。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涌现了一批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管理、产业联动等方面的创新项目。湖北港口集团已经建成集生产业务协同管理、集装箱码头生产业务实时管理、集装箱场站管理、生产与设备可视化等子系统于一体的智慧港口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调度、商务、费收“三位一体”集中管理。长江中游首个5G智慧港口(花山港)在2019年建成,基于5G通信技术、无轨导航定位技术、港口集装箱装卸优化理念等,成功实现了传统港口集装箱水平运输的智能化。九州通医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以自动立体库、高速分拣系统、电子标签拣选系统、WMS仓储系统及TMS运输管理系统等为支撑,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医药供应链服务大平台,在供应链信息整合和创新服务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四是智慧物流组织模式日益创新。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城市共同配送等先进、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与传统运输模式相比,具有周转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节能减排效果更好等优势。武汉玖通达数字物流孵化基地(玖通达物流园)已入驻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企业52家,运营范围覆盖相关生态圈企业700余家。湖北我家物流服务有限公司、物易云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武钢物流、中交兴路、湖北汽运等多家企业积极开展网络货运平台创建。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多式联运一单制平台,加快推进铁路、水运、海关、物流等不同信息整合共享。
五是智慧物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智慧物流建设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系统谋划构建智慧绿色物流体系。相继印发《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武汉市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鼓励物流服务创新,发展网络货运、共享云仓、分时配送等新模式,支持“物易云通”“云上多联”等物流平台项目建设。随着武汉现代物流研究院、武汉物流协会的相继成立,武汉正逐步形成智慧物流“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智慧物流发展格局。
二、我市推动物流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阳逻国际港、花山港等5G智慧港口建设。为了满足“水铁联运”智能化应用,阳逻国际港完成了全域5G专网覆盖,2022年8月,阳逻中远海运的无人化码头常态化运行,武汉阳逻港码头二期C1区江侧及相应3#、4#泊位的环形线路进行智慧化改造,完成包括智能调度系统、岸桥远控自动化改造系统、IGV智能化水平运输车辆及配套设施在内的一系列改造项目。
二是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加快建设一批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加快推进“1+3+1”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云上多联),钢材、化工、粮食等三个专业化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武汉综合交通运行中心建设。
三是加快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智慧物流园区纳入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项目给予支持,对年度评定为优秀的集聚区运营管理机构给予50万元奖励资金。目前形成了山绿现代物流产业园、九州通现代物流园、中百生鲜物流园、玖通达物流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四是充分发挥市级物流专项资金作用。对被认定为全国5A级、4A级物流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提升等级的企业,给予补差奖励;推动传统货运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各区以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楼宇经济为依托,开展网络货运平台代开发票试点,统筹平台税收贡献和政府财力,对符合规定的实施运营主体给予相应奖励。截至目前,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412家,数量全国第1,其中5A级物流企业20家,稳居中部第1。
五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数字化领域,培育东风悦享等高新技术企业超100家。2023年已开展高企培训23场,培训超2000人次,截至目前,全市高企数量达12654家,其中数字化领域新增云网智能、黑芝麻智能科技、中设机器人、格创东智等高企超过50家。
三、出台一批支持物流数字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
《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项目建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智慧物流高效便捷,搭建市级物流设施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铁路、水路、公路、航空、邮政等物流信息交换节点,实现物流要素资源信息化。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支持花山港5G智慧港口,国药、九州通医药物流智能库,京东“亚洲一号”无人仓等智能物流项目建设。鼓励物流服务创新,发展网络货运、共享云仓、分时配送等新模式,支持“物易云通”“云上多联”等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实现企业、设备、需求等供需信息对接共享。《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对新购置或改造的智能化冷链分拣设施、单元化冷链载器具、标准化冷藏车辆、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等实际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按照实际投入10%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支持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实施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补短板工程。
四、强化物流园区数字化建设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武汉都市圈物流园区的数字化建设,围绕车辆运输优化、物资供应、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创新等领域项目,打造一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示范项目,逐步解决物流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不高、民营企业规模不足、高端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构建“区域型物流共同体”着手,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推进物流技术与业态创新、打造龙头物流企业、深化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合作,全力推动武汉物流数字化转型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